海目星(688559.SH)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在中信证券的保荐下两次募资合计17.48亿元,但自2024年起陷入持续亏损,1年半内累计亏损超8.7亿元,业绩与募资规模形成强烈反差。以下从募资详情、亏损原因、市场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两次募资核心细节海目星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和定向增发完成两次募资,均由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具体信息如下:1. 首次公开发行(2020年) 募资规模:发行5000万股,发行价14.56元/股,募集资金总额7.28亿元,净额6.49亿元(较原计划8亿元少1.51亿元)。 资金用途:拟投入激光及自动化装备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旨在扩大产能与技术研发。 发行费用:合计7891.21万元(不含增值税),其中中信证券承销及保荐费用5660.38万元。2. 向特定对象发行(2024年) 募资规模:发行4000万股,发行价25.49元/股,募集资金总额10.20亿元,净额10.11亿元。 发行对象:包括萍乡国源二期并购基金、诺德基金、摩根士丹利等13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资金用途:调整后拟投入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4亿元、激光智造中心3.11亿元,其余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项目进度:截至2025年初,西部基地项目投入率56.99%,激光智造中心投入率90.57%,部分项目存在延期情况。 二、持续亏损的关键诱因1. 核心业务收入滑坡:锂电设备是海目星第一大收入来源(2024年占比超60%),但受新能源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影响,2024年该业务收入28.06亿元,同比下滑23.77%。叠加3C消费电子业务收入微降1.52%,尽管光伏、钣金等业务增长,仍无法弥补缺口,导致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5.82%至45.25亿元。2. 盈利能力显著恶化:2024年锂电设备交付及验收周期延长,交付成本上升,使得锂电业务毛利率从30.01%骤降至18.23%,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滑7.94个百分点至21.27%(上市后新低)。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进一步承压,叠加7.08亿元净亏损,亏损幅度较2024年全年(1.63亿元)扩大4.3倍。3. 资产减值侵蚀利润:因锂电、光伏行业需求波动,海目星对存货及应收账款计提大额减值。2024年减值损失合计2.92亿元(同比增68.79%),2025年一季度再计提0.45亿元(同比增116.67%)。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存货达45.59亿元(较年初增15.24%),应收账款18.28亿元,流动性压力持续加大。 三、市场表现与潜在风险1. 股价与股东减持形成负反馈:自2022年8月创下108.67元/股(后复权)历史高点后,海目星股价持续下行,2025年4月一度跌至23.75元/股,较高位跌幅近70%。股东及高管减持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如2024年股东聂水斌套现818万元,2025年核心技术人员彭信翰减持套现4.2万元。2. 募投项目产能消化存疑:2024年定增募资用于产能扩张,但行业需求疲软下,新增产能可能面临消化压力。此外,公司存货高企与营收下滑的矛盾,或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进一步拖累业绩。3. 保荐机构督导责任受关注:中信证券作为两次募资的保荐机构,需对募投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合规性持续督导。部分项目延期及业绩变脸是否与前期尽职调查充分性相关,可能引发市场对保荐责任的讨论。
|
|